咖啡豆的起源其实也流传着好几个版本,在第一集已说过从牧羊人而起的版本,这一次我接说另一版本下去。
传说中,我强调仍是传说的,咖啡豆被牧羊人发现很神奇的香气能提神之后,慢慢传到也门的修道院中,一位修道士发现了咖啡带苦涩的特性,以及那股气味,能使修士们一喝就马上从困倦的精神中醒过来,有时我真的觉得这像极我们喝中医时的样子,所以最开始他们并不是为了享受,单纯只是被那不好喝的味道刺激一下味蕾,使他们精神一掁,以保持清醒和专注力已矣。
所以当时他们只是随便地把咖啡豆以开水煮开来就饮用。也由於确实能让修士们达到提的好果效,很快,咖啡在修道院中广范流传起来,成为修士们日常必备饮品。
到后来也是偶然之下,加进糖又加进奶,才发现这饮料的真正魅力。一时间修道院像成为了咖啡豆传播的中心,更传说出现过「修道院咖啡」这种说法呢!
以上发生的时间大概可以追溯到15世纪左右...
说回来,当年从资料上看到咖啡起源大约是15世纪时,脑中飞快地想了想,当时在音乐的历史进程中是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阶段,可说是早期古典音乐的最雏型期。文艺复兴时期是指从14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欧洲文化和艺术运动,以古典文化复兴为特点。
我自己是很喜欢古典文化的,那能给我一种传说和不凡的意境。在音乐领域,这一时期由于对古典希腊和罗马音乐的研究和借鉴,因为可视为现代音乐艺术的催化期。
在文艺复兴早期,音乐创作和演奏的风格主要受到西方的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影响,声乐合唱是主流,这时期所确音的声乐理论基础也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对音乐的整体发展是有非常大的贡献的。这时期开始,许多音乐家开始尝试多声部作曲和和声,为后来古典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非常稳固基础。
每次一想起这个从修道院起源的咖啡豆小故事时,我脑海中都会联想起查理·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的。
这段描述是关于电影《城市之光》的故事梗概。这电影吸引我的并不是故事本身那流浪汉和一位盲目的卖花女之间的故事。反而是开拍这电影之前,即1920年未的年代,正是有声电影开始盛行,默片开始被淘汰的阶段,我们可以想像,对查理·卓别林肯定是一个大挑战。
最终他仍坚持自己引以为傲的默片电影模式,继续去完成这部作品,并且在1931年开映时录得500万美元的贾房佳绩,现在,电影历史学家们,不仅认为它是卓别林电影生涯巅峰之作,这电影更同时被视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我喜欢看默片的,不要以为我的专业是后期制作中跟声音有关,而不去看默片。我反而觉得看默片才最能体会电影真正乐趣的。
默片分两大类,一种是原全没有声音只看画面;另一种是只有配乐没有任何对白和效果的默片,无论是洱一种,我都喜欢,因为就不用被突如其来的大声量的声音分散了专注力,才能好好地看电影!
另一有趣的是,我觉得默片的单一色调跟咖啡豆的单一咖啡色非常相似的。
无声的默片,能让我们悠然地饮着咖啡细味电影中的每帧画面,而且这电影中那种无论世间多困难,只要心存一点光,无论你是什么人,最终定必照亮人生,我喜欢这讯息,也为查理·卓别林那股坚持拍默片的傻劲喝采!
麦振鸿
2023年10月1日